「以前農民種的花品質再好也難以掌握價格,交貨時聽到的是讚美,但結帳時常令人失望,且過了一個月還沒收到貨款。」大湳合作農場理事主席柯添淇回憶起早期批發市場尚未成立前,行口交易的缺陷。
隨著1988年臺北花卉產銷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參考荷蘭式公開競價,為臺灣花卉產業提供透明化交易平臺,也促成花農更加重視品質。歷經早期使用飼料袋、稻草捆綁,進一步改善為定量包裝,落實採後溫度控制與冷藏運送,相應市場對品質的要求逐年提高,促使他意識到冷鏈技術的必要性,改變大湳合作農場與埔里花卉產業的發展。
冷藏車的推廣與農民態度轉變
1988年成立的大湳合作農場,其前身大湳花卉研究班,初期專注於契作菊花外銷日本市場,然而缺乏妥善的保存及運輸技術,導致花卉在運輸過程中損耗嚴重、品質無法穩定,市場價格自然難以提升。
農場是臺灣最早一批投入改善包裝、導入冷鏈技術的產地單位之一。柯主席表示:「雖然現在大家習慣箱型包裝,但當時推動時農友都抗議增加成本,相較於原本利用家裡養豬、養雞的飼料袋捆一捆可以裝500至600把,紙箱只能裝20至30把,且需要花錢購買。」初期帶頭推動定量包裝雖然辛苦,但若反應在市場銷售成績,就能逐漸擴散。
冷藏車亦是如此,他表示:「起初推動冷藏車非常艱難,農民認為這只是增加成本,甚至質疑我們『只是為了賺運費』。」但市場的真實需求逐漸改變了農民的觀念。「第一天只有35件,除了我們自己的花卉外,就只有一些跟我交情比較好的農友。結果一週後,農友爭先恐後要用冷藏車送貨,如果沒能排上冷藏車,還會生氣,半年內就採購第二部冷藏車」柯主席笑說。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差異?原來是相較於常溫載送的滿天星持續發散田間熱,導致花朵變黑,冷藏車運送的品質明顯優異,受到市場歡迎。
從國際學習,提升臺灣花卉品質
柯主席表示,自己心中一直有個疑問:「同樣品種的花卉,為什麼從埔里運到臺北市場後,品質就會明顯下降?為什麼以色列的花從產地運到其他國家都能保持新鮮?」帶著這些疑問,他深入觀察當地的作業流程,發現從施肥到採後處理,都需落實管理規範。
臺灣農民其實很勤奮,也非常靈活,只要市場需求明確,即使很辛苦,他們也會種出外觀豐滿漂亮的花朵。但正因為花卉長得過於「白白胖胖」,枝幹反而難以支撐,也影響吸水效果。原因在於施肥方式不當,氮肥施用比例過高,導致花莖脆弱、品質不穩定。
參考國際經驗,柯主席也鼓勵農友在剪花後立即進行保鮮處理,從採收後全程浸水保存,避免失水影響品質。隨後在冷藏庫預冷,完成保鮮處理後,進行包裝,隨後再回到冷藏庫內儲存,維持恆溫約5°C,再以冷藏車運送。
冷鏈配套與品質管理的重要性
在冷藏車之後,農場陸續建置冷藏庫、恆溫分級包裝室,從田間採收後的低溫處理,到市場配送的冷藏運輸,全面改造供應鏈與相關配套。例如為了確保冷藏車正常開機使用,近年利用監控系統追蹤車內溫度。一旦發生問題,可以迅速追蹤查核,明確責任歸屬,無論問題出在司機操作或農友處理,都可即時確認。
但柯主席也提醒,除了建置設備,落實品質管理更為重要。例如農友們初期採用「不離水」的作法,但卻在田間隨意取水,導致用水混雜泥土,甚至堵塞花莖,影響品質。另外,也見到農友把冷藏庫當成家用大冰箱,把水果、啤酒全都一起冰進去,甚至長期未曾清理。促使農場辦理講習會、觀摩會,甚至品質評比競賽,「眼見為憑,直接以結果說話」,以讓農友們正確落實品質管理。
市場證明冷鏈效益
導入冷鏈技術,解決農場過去保存與運輸的兩大痛點:損耗過高、價格不穩定。由於花卉承銷人會判斷代碼決定是否購買,農友只要品質穩定,就有穩定的銷量。農場從早期即有建立品牌的意識,初期為了區隔冷藏車與常溫車載運的花卉,而設計LOGO識別,進一步印刷在包裹滿天星的白報紙上,取代油墨報紙,進一步讓品牌形象延伸至花店。
根據柯主席評估,落實採後溫度控制,花卉觀賞期至少延長2至3天,也因為賣相佳而能獲得更好的售價。柯主席笑說:「農友剛開始會抱怨成本提高,但我說你能賣得比別人高一元就夠了,這些都是別人幫你出的錢」。看到市場銷售成績後,農友自然會願意做。
冷鏈投資須精確評估
導入冷鏈與分級包裝設備的投資不容小覷,因此在做出投資決策前,大湳合作農場皆進行嚴謹的評估。柯主席指出,冷鏈設備與相關的處理設施屬於長期且無形的推動過程,不會是立即見效的投資,而是必須根據市場需求的明確導向,長時間觀察與調整,逐漸累積成效。
柯主席強調,每種作物都有各自的特性,並非所有設備都適用於每種產品,需根據作物的屬性與市場需求進行調整。他指出:「包裝場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恆溫環境,此外,還需具備能夠快速降低田間熱的預冷設備,以及必備的冷藏庫設施,這些都是基礎建設。」
柯主席表示:「設備管理的成本高昂,若缺乏經濟效益,投資反而成為負擔。農民必須有一定的種植面積與穩定的產量,才可能達到理想的投資回報。」此外,他也提醒其他業者:「設備建置之後的督導與管理極為重要,必須確保設備確實發揮作用,否則不僅無法提升品質,甚至可能造成反效果。」
智慧農業與區域合作是未來趨勢
相較於目前玫瑰種植已落實水耕設施生產,並搭配環境控制、噴灌、自動噴藥車等設備,極大程度減少人工巡檢的需求,花卉後端處理依舊高度依賴人工,每一枝花都必須人工剪切與分級,不僅效率較低,也可能產生較多瑕疵,難以符合國際市場的高標準要求。
柯主席表示:「以玫瑰花為例,目前國外如荷蘭等先進國家,都已經廣泛使用電腦化的自動分級篩選設備。農民只需專注於花卉生產,後端處理便能交由自動化設備完成,整體品質將更穩定可靠,國際競爭力自然也會大幅提高。這樣的設備不僅能提高產品品質的一致性,也大幅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
此外,柯主席長期觀察國際市場,深刻理解荷蘭與日本成功的關鍵在於冷鏈與市場交易標準化的緊密結合。他認為,臺灣也應盡快建立區域型冷鏈中心與標準化分級包裝系統,讓農民專注於生產,物流與出口則交由專業團隊處理。他說:「日本的農業不是個別農民自己處理,而是利用區域性集貨場,經過統一的分級包裝和驗證,確保品質穩定,市場競爭力明顯提升。」
穿西裝種花,感受產業魅力
柯主席回想自己剛開始賣花卻遲遲無法收到花款時,當時村長告訴花商「你不要欺負我們大湳的孩子」,讓他感受到社區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他也期待將田間機械化與智慧化延伸至採後處理,結合冷鏈技術,鼓勵第三代、第四代埔里子弟返鄉投入花卉產業,未來才能真正走向國際舞臺。柯主席笑說:「讓農業不再只是勞動密集產業,而讓更多年輕人感受到花卉產業的魅力,真正穿著西裝種花,踏入國際化、科技化的新世代農業!」